快捷搜索:  as

中国人民大学携手中央民族大学开展“大国边疆”实践调研侧记



 

  为探索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、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2024年7月,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开展为期近2个月的“大国边疆”育人工程实践调研活动,这已是活动举办的第二年。

  作为“学术研究和实践调研新模式”,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,要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深入观察、倾听、交流,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”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?答案就在实践中。

  “我国边疆地域辽阔,战略地位重要、多民族聚集、资源禀赋突出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离不开大国边疆。”在启动仪式上,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专职委员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说道。

  因地制宜,扎根大地

  边疆的问题生动而具体,实践团的研究也需因地制宜。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,象是这片土地上的“明星”——2020年16只大象集体北上的故事成为中国生态保护的一段佳话。生活在这里的人不仅要向红土地讨生活,还面临着如何与象和平相处问题。

  基于此,实践团的成员找到勐伴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两位“追象人”进行访谈,了解西双版纳地区采取的野象保护措施。“追象”不仅是监控象群的行踪,还涉及到如何处理人象冲突的问题。甚至监控本身也并非易事,因为“大象是不放假的”,“追象人”白天跟、晚上追,用全年无休守护村庄平安。

  当地的特色产业给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学生马睿留下了深刻印象,“云南的红土地不算肥沃,这里的人们不断寻找合适的作物,红薯、玉米和茶树的加入让这片贫瘠的土地有了新的色彩。”

  采访戍边战士、体验象脚鼓、参加“中老边民大赶摆”……丰富的实践让边疆印象有了真实的质感。“从前的我觉得‘民族自治州’陌生且遥远,经过为期一周的实践走访调研,方真真切切地体悟何为边疆、何为民族。”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钟峥云说道。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